醫者仁心。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
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
他們就是——泉州好醫生!
閩南網2月3日(閩南網記者陳玉玲 吳圳烽 文/圖)泉州市第一醫院東街院區的寶蓮樓,是陳錦萍駐扎的大本營。在二樓病區,他長期從事著胃腸外科的臨床工作,與病人、家屬打交道,每年要完成數百臺胃腸相關手術,一雙妙手挽救了很多胃結直腸道腫瘤患者的生命。
從1999年參加工作至今,陳錦萍靠著口口相傳的口碑,深受病人信賴。45歲的他如今是醫院胃腸外科1區科室行政主任、副主任醫師。
他說,當醫生要有“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四心,這既是中國醫院十字標識的內涵和要求,也是醫者心中的烙印。
人物名片
陳錦萍,泉州市第一醫院胃腸外科1區科室行政主任、外科碩士、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肛腸外科專業委員會青委會委員,福建省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第一屆)委員,福建省腫瘤防治聯盟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腫瘤防治聯盟胃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多次在全國性胃腸癌手術視頻比賽中獲得冠亞軍。
高中因病住院對白大褂有了初步印象
陳錦萍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學生時代是運動健將,跑步、籃球各項運動樣樣精通。讀書的時候,陳錦萍成績很好,喜歡物理、數學等純理工的科目,反而對生物、化學等科目不感興趣,也從沒想過自己未來會成為醫生。
高中時,他曾因為打球被撞傷沒及時處理,引起發燒、胸悶等癥狀。寄宿在學校里,父母親沒有在身邊,陳錦萍也缺乏醫學知識,對此不以為意,3個月后放假回家,母親卻發現他說話、走路都會喘。后來,他也逐漸感覺心臟搏動有點不對勁,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包裹性胸腔積液。
為此,他住院治療了一段時間,慢性病情癥狀反復,還休學了半年。
對醫學保健知識一竅不通的陳錦萍,第一次住院充滿了焦慮和擔心。在醫護人員的悉心呵護下,他逐漸恢復健康,也對醫生這一職業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崇拜。出院后,母親對他說,希望他將來能學醫,一來把自己照顧好,二來也能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陳錦萍記下了這些叮囑,努力學習,在高考時考上了福建醫科大學。
又住了兩次院更懂病人的心情
陳錦萍正在念大一,生活不規律,經常吃完飯就去打球。一次,他出現了右側腹痛的癥狀,在校醫院治療,腹痛反反復復,初步診斷為闌尾炎可能;后來送去大醫院治療,手術當中被確診為十二指腸球部穿孔。
在手術臺上躺了五六個小時,陳錦萍醒來后發現不是闌尾炎,自己身上還插著好幾條管,心里很不是滋味。雖然讀的是醫學專業,但他對相關知識也是懵懵懂懂,恐懼感再次涌上他的心頭。去年,他因為身體不適再次住院,又一次體會了病人和家屬的心情。幾次生病住院的經歷,堅定了陳錦萍治病救人的決心。
“我在不同階段都當了病人,親身經歷使我更懂得病人的心情。”陳錦萍說,體會過病人的角色,心情真的很復雜。在很多疾病面前,病人的恐懼、家屬的擔心都遠比想象中的多。除了治病,醫生還要跟病人、家屬保持溝通,為他們著想,盡力做好應該做的事。
曾24小時沒合眼每年要做數百臺手術
畢業后,陳錦萍在泉州市第一醫院工作,跟著老主任和學長認真學習,還先后到福建醫科大學協和醫院結直腸外科池畔教授、胃外科黃昌明教授和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普外科李國新教授等大臨床中心進修。在醫院里,他不僅要做胃腸腫瘤的擇期手術,還經常急診值班。
陳錦萍在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CT片診斷結果
值班的工作充滿挑戰性,總是會收治一些病情復雜、意想不到的嚴重的病人,每個值班的夜晚都像打仗一樣。陳錦萍回憶說,那個年代的急診,接治了很多醉駕事故的傷者,他們大部分都受了很嚴重的復合傷。陳錦萍要做的是,又快又好地救回病人的生命。
為了救治病人,最長的時候,陳錦萍24多小時沒合眼,從值班當天下午開始接急診手術,直到第二天值完班后繼續做擇期手術,大大小小手術總共做了七八臺。
如今,除了每周四上午坐門診,他每天都要做兩三臺手術,每年單單是胃腸腫瘤手術就有兩三百臺。
好口碑口口相傳他深受病人信賴
靠著口口相傳的口碑,很多人專門來找陳錦萍看病。
十幾年前還是大外科的時候,有位八十幾歲的老伯找到陳錦萍,這位高齡患者不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史,還被診斷為右側嵌頓疝合并闌尾炎,必須馬上手術。給這位高齡患者做手術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但不手術會有生命危險,陳錦萍思索了一番,還是決定幫老伯做手術。
他跟患者家屬坦誠說明了患者病情、治療方案和手術風險。一般情況下,這個手術要分兩次進行,先切掉闌尾再做手術疝氣,但如果同時手術,有切口感染可能,可能會導致疝氣手術失敗。沒想到,患者和家屬考慮患者高齡,不愿意分兩次手術。家屬非常信任他,讓陳錦萍放心做手術,不管結果如何都愿意承當相應的風險和后果。
結果在大家的努力下,老伯的手術獲得成功,老伯和家屬非常認可陳錦萍,老伯和陳錦萍還成了“忘年交”,平時還經常找他看病,甚至還讓他為自己的兒子做腸的手術,現在他和老伯一家都成了朋友了。
陳錦萍說,自己很感謝和珍惜每一份患者和家屬給予的信任,這一直是他從醫的動力。
第一次見的病人指定要他陪著去ICU
還有一名80多歲的老伯,是個“老慢支”,每年要在醫院的呼吸內科住院治療幾個月。他找到陳錦萍做了結腸癌手術。手術進展順利,但在出院前一天,阿伯突然有點喘,被發現有肺部感染,“老慢支”復發了??紤]到老人家年紀大,醫生建議他到ICU治療觀察幾天,阿伯及老伴等家屬拒絕了。老伯認為,ICU病房很可怕,自己年紀那么大了,進出就很有可能出不來了,堅持要回家。陳錦萍不同意他出院,一直勸他要“聽話”。
“沒事的 ,就是去觀察兩天。”“你要是擔心,我就陪著你一起去ICU,看病情穩定了再走。”在他的耐心勸說下,阿伯最終同意去ICU住幾天。陳錦萍兌現承諾,陪著他一起到ICU,患者一路上手緊抓著陳錦萍的手不放。
“陳主任在哪里?”一到病房,阿伯因為看不到陳錦萍又害怕起來,甚至不敢睡覺,擔心“人睡著睡著就走了”。其實,這時候的陳錦萍正在醫生通道換鞋和衣服,做進入ICU的準備。做好工作后,他趕緊上去握住老人家的手,一邊安慰他,一邊跟ICU醫生交接病情,看著阿伯上了無創呼吸機后,又等到他睡著,才離開ICU,此時已經是深夜晚上12點。
第二天,聽同事說阿伯又念叨陳錦萍。陳錦萍做完手術,又趕到ICU,與他交流了一會兒,讓他安心好好配合ICU醫護人員的治療。最后在icu待了幾天,阿伯健康出院了,對陳錦萍很是感激。他說,雖然與陳錦萍是第一次見面,住院期間,這位醫生讓他很安心、很感激。
幾年前,陳錦萍還治好了一名還直腸癌病人,病人術后恢復非常好,定期來復查。為了感謝陳錦萍,病人的老伴特意從老家背著自己種的白菜、白蘿卜來送陳錦萍,一定要他收下,想“感謝陳主任給予的第二次生命”。
帶“四心”從醫把病人生命放在首位
“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從醫以來,陳錦萍一直把這“四心”牢牢記在腦海里,且身體力行。
在他的診室里,很多胃腸腫瘤患者的年紀都比較大。“四五十歲本來就是胃腸腫瘤的高發年齡。”陳錦萍說,通常查出癌癥后,有的人會選擇去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治療,年紀相對較大、基礎病多的一般都選擇留在泉州治療。因此,給這些病人治療時更要做好溝通工作,因為這些人病情復雜、手術風險大。
“其實,泉州的結直腸癌、胃癌的發病率都挺高的,早期發現的治愈率挺高的。”陳錦萍介紹,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泉州的腸癌發病率和胃癌的比例大概是3:1。要想保持健康,除了平時要注意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要注意定期體檢。特別是有家族遺傳病史的,更要做好定期篩查。
“對我來說,病人的生命永遠是放在第一位。”陳錦萍說,努力體諒病人的心情,盡力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是他一直努力的目標。